阅读推荐•好书伴我行

好书伴我行--之心理健康日主题推荐书目(第一期)

时间:2021-06-21 16:07:00   作者: 阅读:   

 

好书伴我行--之心理健康日主题推荐书目(第一期)

 

读者服务二部

 

1、《活出生命的意义》

书名: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美)维克多·弗兰克尔著 吕娜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索取号:B84-065/313

馆藏地点:西馆九层文科样本书库

阅读理由: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数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个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最后,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正是我在生活以及无数的咨询中一直呼吁的: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2、《被讨厌的勇气》

书名: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作者:(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 渠海霞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索取号:B821-49/414

馆藏地点:西馆九层文科样本书库

阅读理由:

本书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种对话录的形式展开,贯穿了阿德勒的哲学思想。哲人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一、阿德勒主张挣脱过去的束缚,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尽管有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嫌疑,但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

二、阿德勒主张挣脱人际关系的苦恼。但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三、阿德勒主张摆脱未来的约束。拜托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以,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3.《人生的智慧》

书名:人生的智慧

作者:(德)阿·叔本华著 韦启昌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馆藏地点:逸夫四层北文科书库  

西馆三层文科书库 

索取号:B82-06/208-2

阅读理由: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人生的智慧,用叔本华的话讲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一门艺术”,而他的真实意思其实是“如何尽量避免、减轻人这一生所遭遇的痛苦的一门艺术”。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明白了这两点,您就会生出人生的智慧。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而叔本华也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第一,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气质,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说财产了,还有其他你的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你的看法。那么,别人的看法又可以分为主要是名誉啦,地位啦,还有一个名声等等。

叔本华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这三种决定了人们幸福与否的要素,那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财产,还有人所展现的表象。毫不夸张的说,叔本华的论述那真是妙语连珠,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断掠过。比如,他指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那么,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一个有着优越精神思想禀赋的人,会使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

 

 

4.《理解人性》

书名:理解人性

作者:(奥)阿德勒著 罗鸿幸,王心语译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馆藏地点:逸夫四层北文科书库

西馆三层文科书库

索取号:B848/141

阅读理由

《理解人性》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举例说明了人们与生活的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还阐明了这些原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应用,旨在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行为以及告知人们应对的方式,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宏大深远的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大师和儿童教育家。他曾接受弗洛伊德邀请出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和学刊编辑,,早期研究以器官缺陷为主,当自卑和补偿开始成为阿德勒学说的中心思想时,他便与弗洛伊德产生了理念分歧,于1912年创立个体心理学派。《理解人性》即是他在创建个体心理学派之后第一本出版的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话下。

个体心理学是历史上第一个由社会取向中发展出来的心理学系统,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发展深植于社会关系当中;人如果对群体生活适应不良,便可能产生性格偏差或缺失导致生活行为错误,从而影响自身或他人的生活质量。阿德勒认为:“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理解他们,这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他试图借由出版《理解人性》一书让大众了解四项主旨:个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增进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教导人如何辨认自己的错误及其影响;进而能理解到个人的错误行为送人不利己,更影响群体生活;个人如何针对生活和谐进行改善。全书章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的行为”包含八章,阐述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各种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行为与性格背后的动机。第二部分“性格的科学”包含五章,说明不同性格与情感的特征。此书对于性格描写丝丝入扣,充分展现了人性幽默细微之处,有时令人莞尔一笑,有时又惊心动魄,仿佛身边的人就有此性格,常年来自己却未能察觉。这对于专业咨询人员进行咨询方针拟定十分实用,对于一般大众阅读亦能产生自我启发和成长之效力。”

 

 

5.《心理学的邀请》

书名:心理学的邀请

作者:(美)卡萝尔·韦德,(美)卡萝尔·塔佛瑞斯著 白学军等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馆藏地点:逸夫四层北文科书库

西馆九层文科样本书库

索取号:B84/332

阅读理由:

本书作者卡萝尔·韦德和卡萝尔·塔佛瑞斯都是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的心理学教授。在多年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学过程中,作者认识到学生真正喜欢的心理学教材应该是与他们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教材。为此,两位作者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人们实际生活密切结合这一理念。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个人成长经历的六个方面——自我、身体、心理、环境、心理健康、生活进行组织架构,内容丰富全、案例生动有趣,并且比较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讲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展示了心理科学的方方面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行为的途径,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心理学研究领域,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与心灵和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阅读本书,将会使你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本书还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得到这方面的训练,批判性地思考以区分科学的心理学和伪科学。阅读本书时,请时刻牢记贯穿全书并不断强化的8条必需的批判性思考心理学事件指南。①提问与求知的欲望,即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善于怀疑“公认的真理”和询问事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②定义你的术语,用具体、清晰的术语来定义所遇到的问题;③检验证据,会问“什么证据能支持或驳斥这个观点以及它的对立面是什么?这一证据可信吗?”;④分析假设和偏见,会对经常隐藏在信仰和观点背后的假设和偏见作出评估;⑤避免感性推理,会努力把感情信念、痴心妄想与事实证据区分开来;⑥切忌过分简单化,会超越显而易见的东西,拒绝非此即彼的思维,依据可靠的事实而不是个人经验或趣闻轶事来进行判断;⑦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在确定最合理的解释之前会考虑提出其他多种可能的解释;⑧容忍不确定性,有时,当证据不足甚至缺乏相关证据时,敢于说“我不知道”或“我不确定”。如果你想成为研究型的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专家,那么,显然你将有足够理由去学心理学知识。然而,无论你是否计划在这个领域工作,心理学都在以各种形式伴随着你!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来阅读这本书。

版权所有:聊城大学图书馆
电话:办公室:(0635)8238231     学科信息服务部:8238665   资源建设部:8239003
逸夫馆总服务台:8239025   西馆总服务台:8238856   网络服务:8238800  数字资源服务:8239037
网络信息员邮箱:manhongfang@lcu.edu.cn   办公室邮箱:tushuguan@lcu.edu.cn
Copyright:LiaoCheng University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