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阅"读书会
-
心阅读书会(第一期)
时间:2017-11-17 15:46:00 作者: 阅读:为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使同学们感受到书卷的魅力,体会阅读的快乐,2017年11月16日下午,由聊城大学图书馆主办,聊城大学图书馆志愿者协会承办的第一期“心阅”读书会在西校图书馆三楼漂流书屋成功举办。
馆员代表
赵国强,聊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每日必读《红楼》,是《红楼梦》的爱好者和研读者,工作之余,致力于小说《红楼梦》的解析和研究;在《聊城大学报》专栏发表《拿<红楼梦>说事儿》系列文章40余篇。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关于文艺理论的一部著作,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被翻译为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文字。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许多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引领读者触摸远古图腾,揭开女娲“人面蛇身的面纱”;走过先秦窥见儒道互补;流连于屈原骚体传统所创造的气势和古拙;沉醉于魏晋风度中的自觉意识;追随盛唐之气派、宋人之超脱;漫步宋元山水意象的诗境,明清市民文艺的勃发。
《美的历程》谈中国文化之美,我们会被李泽厚先生优美如诗般的语句所吸引,那甘甜清澈的语句犹如山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间,那壮美的气势让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冯友兰曾称赞说:“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易中天仍然记得初读李泽厚时的激动心情:“《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让我怦然心动。”
还有的读者认为,读《美的历程》的感受是整个精神世界的震撼,一种酣畅淋漓的审美享受。
“震撼”、“兴奋”、“激动”、“文笔好”、“新鲜”、“启蒙”等等,是读者最常提及的对《美的历程》的印象,它深深影响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教师代表
孟宪霞(1973.12―)女,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事助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省国际共运理事会理事,美国北乔治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省普通话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推荐书目:萧红著《呼兰河传 ・ 生死场》
这是萧红的一个作品集包括《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生死场》和《旷野的呼唤》,在此,我主要推介的是《生死场》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作者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推荐理由:
文字和情节深深撼动人心
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细致入微,真实而不造作。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仿佛她写的都是我儿时生活在农村的身边的乡邻们的故事,读完每一个章节都能令我泪湿满巾。其文句质朴自然,短促而精致,绕动着一颗女性独有的敏感与灵动。但她绝不小气,其悲天悯人的大气度与荡气回肠的抗日情怀也是重要主题。
2.萧氏独特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总之,《生死场》小说中有诗有画有情怀,令人动容。
作品的女性主义视角
萧红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以自己作为女性的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特别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女性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泛普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4.传世名作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鲁迅评价: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评价:(写出了农民普遍的生存状态)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萧红本人的传奇人生
萧红本人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其父亲冷漠无情,而且又续娶了继母,家庭缺乏温暖。这直接造就了萧红的“娜拉的出走”。直至1942年她31岁因肺结核去世,她仅回去过一次。父女也形同陌路。有人这样评价: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当时和今日的人们对之侧目,除了因为她至高的文学水准,还有她曾有较多的绯闻男友等。这些都留给后人评说吧。
引用几位学者的话来看看其中的争议吧:
张耀杰(学者、传记作家)说: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马勇(学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说:萧红的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的观点较为辨证和人性化: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已记不清去年还是前年,偶然关注了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新作《黄金时代》。影片的叙事风格很文艺,女主角汤唯穿着五四时的长袍,梳着小辫子,满脸学生气,很清新的感觉。今天,又读到上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一下子竟被深深地震撼与感动。回想起来,汤唯扮演的人物就是萧红。
《生死场》是一部传世经典之作,一九三四年九月结稿于青岛。萧红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旧中国东北农民的生活画卷,画卷中,贫苦无依的农民面朝黑土,背向蓝天,辛勤劳作,累弯了腰,累跛了腿,但还是不得温饱,受尽饥饿和疾病的煎熬,生存举步维艰。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与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作者以如诗如歌一般的语言叙述事情的发生,共描写了十七个生动故事场景,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描摹了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拼命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正如胡风所说“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在战争铁蹄下的中国,人的尊严早已被践踏得一钱不值,人的生命也如同那风中的摇旗,随时有被撕扯断掉的危险。生命是如此的贱卑,生存是如此的让人麻木而又难以为继,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人们早已经习以为常。只呼唤着抗争的暴风雨何时能袭来,来荡涤这黑暗的世界。
小说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同样引人注目。萧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忱和坚强凝望世间,她忧郁而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勇猛而又刚强,几次嫁夫,后因子亡自杀,又被救活,最终走上抗争的道路;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岁,被诱惑婚前怀孕,受尽讥讽,嫁过去后,无良丈夫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孩子活活摔死;还有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贫家少妇月英,因为瘫病,遭夫嫌弃,虐待致死。这个“生死场”是旧中国地主的天堂,农民的地狱。读着这些人物的命运,心头涌出不尽的忧伤,也为萧红将自己坚强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过笔端将她对“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由衷地赞叹。作者对小说中女性地位与命运的观照,难道不是萧红在观照自己?难道不是在继续观照21世纪的女性我们?
小说的语言清新,笔致灵动。无论是情节铺陈还是细部描写,无不彰显作者几乎少有人及的笔力功底。难怪端木称赞萧红作品的文学水准与价值已经超过萧军。举几个例子吧: “毗连着菜田的南端生着青穗的高粱的林。小孩钻入高粱之群里,许多穗子被撞着,在头顶打坠下来。有时也打在脸上。叶子们交结着响,有时刺痛着皮肤。那里绿色的甜味的世界,显然凉爽一些。时间不久,小孩子争斗着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阳烧着他的头发,机灵的他把帽子扣起来”。“她拼命挣扎,甚至哭过,害怕过,可又能怎么样,这本来就是一个肮脏充斥下的的世界。男人为了性可以无偿去享用一个女人,暴力施加与女人,而女人却要为牺牲付出很高很高的代价”。
《生死场》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也因此被誉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然而,萧红的创作与流行的现实主义左翼文学又有着很大差异,她的阶级观念不但是政治的、经济的,而且是文化的,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抛开“抗日”的政治内容,今天她的《生死场》依然有直面人生、动人心魄的力量。从直接面对人的生存层面这个角度来说,萧红或许比鲁迅走得更远、体验得更深、离信仰更近。
本科生代表
任洪艳 文学院
读《白鹿原》――发现那个时代的秘史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在我看来《白鹿原》就揭露了从清末到建国这个时代的秘密。
我是一个爱读故事的人。《白鹿原》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来拼起来的一个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大故事。所以在我读过的书中《白鹿原》对我来说印象最深,也是我第一次萌发出想要多读几遍的书。很多人看《白鹿原》是为了看田小娥,是为了看那些露骨的描写。我不得不说这些人是肤浅的,是无知的,他们不懂得从一本巨著中去探寻一个时代的秘密。
《白鹿原》描写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单纯描写一个时代的变革还包括爱情、亲情、友情。每一项都描写的很全面很细致,其中甚至还包含了对神灵鬼怪的描写。这里就不得不佩服陈忠实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了。
《白鹿原》是以清末到建国之后为大背景,以白、鹿两家为线索描写了白鹿原在这一时期的变革,同时再借助变革来反应人性,反应封建思想对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新的思想新的政策带给人们的那种迷茫。书中的人物很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色,当然每个人也都代表了一类人。
很多人认为白嘉轩是整本书的中心,然而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才是书中的灵魂,无论是从朱先生犁掉了白嘉轩地里的罂粟还是从朱先生劝退军队来看都能发现朱先生是整本书的核心,但从白嘉轩对朱先生的言听计从以及原上人对朱先生的崇敬来看也能发现朱先生的灵魂作用。我甚至觉得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的白鹿就是对朱先生的暗指。虽然朱先生受的是封建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很先进,他不以任何党派为伍,他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他不惧怕一切党派力量,他有自己的骨气甚至可以说是这种骨气撑起了一个时代。
书中还有一个人我觉得是最可惜的,那就是田小娥。她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她不仅遭受的迫害不仅是旧时代带来的,还有新时代带来的。我们首先来看她的出身,她的父亲是个秀才家里并不贫穷可是却把她嫁给了郭举人做了小妾,表面看似光鲜的生活是则不尽如人意。后来遇到了黑娃,以为遇到了爱情,不顾一切和黑娃私奔最后却死在了黑娃父亲的手里。她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哪怕去勾引白孝文那也是受鹿子霖的指使。因为是别人不要的,她和黑娃受尽了原上人的冷眼和嘲讽;她不知道黑娃所做的事情,却被抓起来受刑;渴望进祠堂,最后进祠堂的方式却是被五花大绑 不得不说她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在她的身上也淋漓尽致的显示出了人性的泯灭。
书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黑娃是一介莽夫,鹿家兄弟和白灵是新时代的代表,白家兄弟身上可以看到封建思想的折射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从这本书中可以去窥探那个时代的历史,去引发对时代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研究生代表
杨珍 环境与规划学院 2017级研究生
推荐――半生缘
我想推荐的书是张爱玲的《半生缘》,这本书我才看完不久,看完之后很伤感,觉得短时间内很难看第二遍,结局太悲伤了。
在网上看到大家对张爱玲把《十八春》改成《半生缘》褒贬不一,因为《半生缘》中删减了许多与政治相关的细节。但是我没有看过《十八春》,所以不作对比,就《半生缘》来说,我觉得已经是一部经典之作了,因为她让我流泪了。
书中的每一对人物都让人心疼,世均与曼桢、书惠与翠芝,还有曼璐,每个人都无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一直被一个大手推着走,那个手来自自己最亲密的家人,来自身边的挚友,来自那个难堪的时代。故事的结局悲伤却真实,正如电影版中曼桢说的,如果她跟世均结婚了,生几个小孩,那就不是这个故事了。曼桢经历了许多痛苦,变得愈发坚强,然而世均的性格却愈加怯懦,他最后还是没有放弃一切来保护曼桢的决心。
草草写下这一段并不能算深刻的感受,只是为了推荐这一本好书。
校外读者代表
李斐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指导师
高级催眠师
意象对话治疗师
EMDR学组(中国区)成员
国家二级营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心里学硕士
山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现工作于聊城市精神卫生中心,主要工作是帮助住院病人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
此外,其“悦心”工作室,通过一对一咨询和团体活动的方式,为几百人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灵成长陪伴。其“百场讲座公益行”也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露易丝・海《生命的重建》
说起我的职业,我一直讲我是个奢侈品工作者。提到奢侈品,大家会想到什么呢?豪车,珠宝,名画……等等。试想,如果拿你能想象到到最昂贵的豪车换你健康的身体,你换不换?如果拿天价的珠宝换你美好的心灵,你换不换?如果拿价值连城的名画换你自由的灵魂,你换不换?看到大家在摇头。我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比豪车,珠宝,名画更名贵更奢侈的,是我们的身心灵,蕴藏着神圣的,无穷的智慧。
《生命的重建》作者露易丝・海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她是全球“整体健康”观念的提倡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她的童年饱受苦难和虐待,一岁半的时候父母离婚,五岁被性侵,少年时代一直受到凌辱和虐待,之后逃到纽约,历经坎坷成为一名时装模特并和一个富商结婚,但14年后被丈夫抛弃。不久被确诊身患癌症,她开始在自己身上实践整体康复的思想。6个月后,再次复查,她摆脱了癌症,完全康复了。之后的20多年,露易丝・海帮助千千万万人改变了生活观念,提升了生命质量。《生命的重建》被翻译成25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热销不衰。
每次读到她的文字,都会感受到由宽容,支持,和爱带给我的安全,温暖和能量,也会在生活中收获着积极的改善。下面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感受她的文字带来身心灵的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