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魅力
-
《史记》中的小故事 豫让刺赵襄子 ——士为知己者死
时间:2019-11-05 15:20:00 作者: 阅读:豫让:史上最认真的刺客,最后把自己杀死了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是司马迁著作《史记》中一篇类传。《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上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话剧中的豫让
赵襄子手下的人要杀了豫让,赵襄子倒有了新的想法。他说:“这是一个义士。义士怎么能够杀掉呢?他要杀我,我以后小心谨慎避开他就是了。智伯家族被灭了,没有后人,他为智伯报仇,并不会有人酬谢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这样做,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放了他!”
杀一个被抓获的刺客,容易;放一个被抓获的刺客,难。但赵襄子做到了。
豫让被放走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为了能够接近赵襄子,刺杀他,这次他不仅改名易姓,还改变了自己的容貌。那时没有整容术,他也没有钱去整容店整容。不能整容,他就毁容:他剃掉眉毛胡子,用漆涂抹自己的身体,使身体腐烂生疮,最后,整个人都完全变形了,然后,他回到自己家门口,假装乞讨,他妻子不认识他了,却听出了他的声音。于是,他又吞下木炭,弄坏了自己的嗓子,声音也变了――再没有人认识他了。
他的朋友虽同情他,却觉得他的做法很傻。说:“你要刺杀赵襄子,何必这样糟践自己?更何况这样糟践自己,也未必就能成功地接近赵襄子。你这样做,说你有志向行,说你有智慧不行。其实,你完全可以投奔赵襄子,以你的才干,好好侍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亲近你。等到他信任你、亲近你了,你再下手,不就很容易了吗?你做事为什么从难不从易呢?”
豫让笑着回答道:“你这种思路,是为了前一个知己去害后一个知己,为了前一个主人去杀后一个主人。结果恰恰是害知己杀主人,不是忠于主人。这样不仅报仇的道德根据没有了,还犯下大罪。我之所以要报仇,目的不是为了一个人,而是为了一种君臣之义,为了一种为人之道。照你这样做,恰恰是违背了君臣之义,为人之道。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去杀人报仇?所以,我从难不从易,就是不愿损害道义,并让天下那些没有道义的人感到惭愧。”
豫让,如果仅仅看他的事业,也就是刺杀赵襄子并失败丧命。可是,为什么《战国策·赵策一》、《吕氏春秋·恃君》和司马迁的《史记》都要让他彪炳史册?
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事,而是因为他做事的方法。
豫让之所以让后人尊敬,不是因为他报仇成功,而是因为他报仇成仁。
在豫让对刺杀赵襄子手段的“从难不从易”的取舍里,司马迁等人看到了一种值得肯定的价值。